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楊士勛

楊士勛,生卒、籍貫、里居皆不詳,史傳未有記載此人事蹟。惟清代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》推斷其為為唐太宗時、貞觀中期之人。因為貞觀年間,楊士勛曾於擔任國子監四門助教時,撰寫了十三卷的《春秋穀梁傳疏》。而在貞觀十二年(638)以後,參加了孔穎達主持編纂《五經》義訓的大型文化事業,並與其他學者一併負責《春秋正義》的書寫工作。五年後(貞觀十六年,642)義訓編纂完畢,楊士勛則官居國子監四門博士。
      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》雖然認為,楊士勛撰的《穀梁疏》沒有孔穎達所主持《五經》義訓來得「賅洽」,但清代大學者──阮元卻說:「唐楊士勛《疏》,分肌擘理,為穀梁學者未有能過之者也」,足可見《穀梁疏》亦有其專門、特出之處。
      舉例來說,楊士勛對《春秋》經的地位雖極為推崇,但同時,亦著眼於「傳」的作用,即是解經。在他的觀念裡,《左氏》、《公羊》、《穀梁》三傳的地位本是平等,應該被持平地看待。在作法上,楊士勛雖為《穀梁》作疏,但卻也兼取《左氏》與《公羊》二傳說法,並非傳統作法的一昧斥駁。在三《傳》互有異文異說時,存他《傳》異論,多方考驗;說法相同時,亦存相同論點,彼此佐證。而若《穀梁》對經文未發《傳》時,楊士勛便補上其他二家的說法,以玆參照。因此,常可見,楊士勛以卓然超越之姿,客觀地處理文本內部於詮釋、解析時,所引發出的歧義性,每以「或以為」、「或當」、「或曰」等語詞,表存異說,或以「理亦通也」、「事或然也」、「理亦無妨」等相近語詞,來總結異說,或通解之。這樣持論公允的眼界,使其明顯異於其他二家,一逕駁斥、貶抑他者的作法,而得「詳略得宜,要而不繁」的雍容氣度。
      此外,《穀梁疏》雖然也談版本異文、字義訓詁、音讀句法,但他也有自己著重、獨特的地方。楊士勛論「義例」,幾乎佔了一半的疏文版面。不論其面對的是《春秋》經文、《穀梁》傳文或范寧注文,多以「義例」說明書法。如「經例、眾例、常例、變例、異例、內外例、起例、蒙例、比例、依例、違例」等,進行條理式、系統化的說明,而這也就是阮元稱其文「分肌擘理」的原由之處。 
      以經學研究歷史來看,不同於官方正義對於所引用、參考的各家版本,極力尋求統一化的狀態,楊士勛私人撰著的注疏,更能客觀的看待各種不同版本間的異文。同時,官方正義為要確立其權威性、正統性,多無法過份標新立異,在詮釋、解析的風格上,僅能承襲傳統注疏學的老路子,而如楊士勛這般的私撰注疏,便可隨己意的展開持平簡約的論述方式,成就「別開生面、饒有新意」的大格局。自南北朝以降,若要學習《春秋》經,普遍流行的風氣都是從《春秋左氏傳》服虔注解、杜預注解的理路上手,而非《公》、《穀》二傳。也就是說,到唐代初年,在《公羊》、《穀梁》二家幾乎已經被視作是「小學」狀態下(《穀梁》甚至還略遜《公羊》一籌),若不是有楊士勛承接著范寧、徐邈等人注解《穀梁》傳的成果,並詳加闡述、整理,恐怕今日《春秋穀梁傳》已成絕學

撰稿人:陳讚華
網站滿意度調整